凤形山寺庙史略


今天为大家带来凤形山寺庙史略

溯源与始建
清代顺治十二年(公元1656年),南岳庙中一高僧外出云游,意在去南楚所属各地寻觅风水宝地建庙。时值初秋,策马前行,经一日奔波就到达当时益阳县桃源乡(今益阳市桃江县)浮邱寺。该寺住持盛情接待自不必说。

此时夜色将临,高僧颇感疲惫,加之住持再三挽留,便就此一宿。夜间,高僧向住持说明了来意后,二人促膝攀谈至三更时分,各自安息。

次日凌晨,高僧正卧床熟睡,被一阵狂风暴雨惊醒后辗转难眠,翻身即起开门在殿外长廊踱步,刹时雨霁云开,心中暗喜,乘兴登高纵目远眺,突见东方不远处一山头仙气缭绕,灵光四射,不假思索骑马不辞而去,直奔此地,通过一番查访,方知为凤形山,于是即刻返程回到南岳庙。

事不宜迟,当晚高僧来不及沐浴更衣进斋,匆匆走进正堂,向方丈陈述发现凤形山福地的经过,方丈大喜,连连称赞高僧……

数日后,南岳方丈召集布施和四大班首及八大执事共议凤形山建寺庙一事,一致通过,并无异议。

一个月后,偕同弟子携金银若干来到凤形山与当时的十里里长洽商修建寺庙事宜,双方一拍即合,形成决定,各司其职。

时经两载,寺庙落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庙中地面全用青石板拼凑而成,有主殿四间分别命名为:拜佛堂、藏经阁、悟道厅、会仙亭,还有膳宿杂屋三间,附有室外吊楼。殿中置十八罗汉等神像,塔香高悬,备有香烛、纸钱等,一应俱全。还增添了一对石狮子置放于大门外两侧。

俱事已毕,高僧口占一联:佛有慈心消劫难;民无杂念敬神灵。横批:祛病消灾。

此联后制作成金匾,悬挂于大门两旁。

从此,凤形山寺庙与浮邱山、羞女山寺庙遥相辉映,灵气贯通,众望所归,香客如流,人声鼎沸,名传遐迩。

尔后,民间有潘、汪、李三仙往来于此,更有三仙夜宿凤形山,晨钓洞庭湖,午弈子良崖,夕练浮邱山的传说,不绝于耳。

2
修缮与扩建
清代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4年),南岳高僧圆寂。之后于清代嘉庆9年(公元1804年),其弟子为偿尊师遗愿,再次来到凤形山寺庙。他亲自看到这里香火鼎盛,欣慰不已,即生慈念,续绘蓝图。一则修缮原凤形山寺庙,二则再次扩建皇爷殿。

说时迟,那时快。他立刻向凤形山住持了解善款储备情况,与其共商上述规划,同时两人对修缮和扩建工程所需资金数量进行预算,大约为3200两黄金。筹资方案是:由南岳庙无偿提供50%,凤形山寺庙倾其所有为25%,尚差25%由凤形山寺庙派僧人下山找当地财主募捐解决。

然后,选址凤形山北麓开阔地建设皇爷殿。

凤形山寺庙修缮与扩建的消息不胫而走,当地村民雀跃,欢声四起。各项筹备工作顺利开展,在八方民众鼎力支持下,凤形山寺庙修缮很快进入尾声。

在此,追述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

当寺庙修缮即将竣工之时,在邻近农家私塾任教的老先生陶必铨(安化县小淹人),携年方八岁的儿子陶澍闻讯赶来凤形山寺庙求见住持,住持应声而出,以礼相迎。两人一阵寒暄后,陶先生说:“据在下看来,贵殿那门联气势不足,本人愿为另拟一联如何?”住持沉默片刻后欣然应允,随即递上宣纸与毛笔。只见陶先生未加思索,挥毫泼墨,在宣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下:

云气飘飘,恍见天边来鹤驾;
泉声虢虢,早知山下有龙吟。
写罢,回头对儿子陶澍说:“你初到贵殿,也得看你学了什么东西,快把横批加上。”

陶澍脱口而出:“山不在高。”

住持与众僧见状齐声喝彩,深表钦敬。

后来,此联被制作成金匾,长期悬挂在殿门外。

陶澍于清代道光九年(公元1830年)任两江总督后,居然被人将凤形山门联误传为陶澍一人所作,长期在湖湘地区以讹传讹。

题外之事,无需赘述。

至于皇爷殿兴建,占地约1200平方米,规模庞大,大兴土木,工匠们栉风沐雨,不辞劳苦,精心施工,历经数年方得以竣工。

新建成的皇爷殿,四周除东、西、南设有三扇高大的实木门以外,都用青砖砌墙封闭,殿内显得格外宁静。内墙边,建造了精致美观的木架长廊,雕龙画凤,古朴大方。南门内右侧有气势雄伟的大戏台。戏台后有厢房数间,除一间供艺人化妆专用外,其余几间房中陈列张飞、关羽、哪吒等金身神像,栩栩如生。北边还有三间窗明几净的住房,室内被帐生活用品俱全,据悉此房专为在本寺治病者和去南岳进香路过者免费提供食宿。

香客从南门拾级而上直达凤形山顶俯瞰,见数百级青石板路把凤形山寺庙与皇爷殿连接,浑然一体,显得非常壮观。

每逢稻田久旱求雨和四时八节庆典,或杀猪宰牛,或演戏耍龙,八面村民云集于此,更有络绎不绝的进香者来来往往,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有《西江月》词为证:

山下戏台鼓噪,山头庙宇僧忙。
三仙灵气盛名扬,百姓诚心信仰。
克日祭神求雨,随时祷福烧香。
人流如蚁喜洋洋,一派繁华景象。
公元1958年大炼钢铁、破除迷信期间,凤形山寺庙和皇爷殿被人为拆毁,现仅存遗址在高山残林杂草中。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凤形山寺庙史略


深夜利|秘播视频
已添加在线视频资源,免费欣赏

赞 (0)